解读
信息解读 · 感悟深度
疯狂“炒茶”,至到倾家荡产
诈骗型“茶金融”被立案侦查
前言新闻观察
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茶叶是用来喝的,都不是用来炒的。”
2017年2月17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《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,再次强调了“去杠杆”和“防风险”。报告称,新的工作任务是严查资金“弄虚作假”,防止资金“脱实向虚”、“以钱炒钱”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,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。
2017年2月20日,安徽藏典茗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涉嫌资金诈骗,被合肥市公安局立案侦查。所谓的“互联网+茶叶+金融”的创新型金融投资模式“茶金融”,在还没有向大众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时便遭遇了“政策干扰”“触线法律”的尴尬。
茶金融投资实为金融诈骗
位于合肥的安徽藏典茗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推出“新型电子商务平台”,宣称可以让投资者像买卖股票一样买卖茶叶等物资,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投资客。退休大妈罗女士在工作人员的巧言如簧承诺下,把辛苦积蓄了一辈子的50万元钱全部投入到这家公司的“炒茶软件”,仅4个月时间表便“跌”得所剩无几。同样是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干部傅先生,仅仅是一次好奇,却把准备给儿子买房的钱打了水漂,59万元血本无归。“投十几万、几十万进去,基本都是不出几个月就没。”连该公司的工作人员面对公安审查时都如实坦白。
像所有的金融和网络诈骗的伎俩一样,茶叶金融诈骗玩的无非也是“钱生钱”的“脱实向虚”手段,虽然以茶叶货品为名,却根本不存在实物交易。他们只需要雇佣大量业务人员像“打了鸡血”那样,海量打电话、群发短信、大街上拉客、甚至上门拜访、证券公司门口截流投资者,然后组织意向者现场收听所谓“投资大师”的莅临指导,结合媒体报道中投资茶叶一夜暴富的案例,只要稍有兴趣即刻引导开户,所谓的“茶叶金融投资平台”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。
茶叶金融诈骗维权难
凡涉及到金融投资,都是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;而一旦接触到金融投资诈骗,虽然可能一时获利,但损失不可必免,任何侥幸都不能存在——辽宁大学法学博士姚宇如是说。 茶叶行业的金融投资同样如此。就融资诈骗而言,其本身就是以非法侵占公私财产为目的,因为施骗者不可能提供真实有效的法律凭证,而且一旦败露,施骗者通常偿还能力不足甚至隐匿行踪,维权往往难以达到弥补损失的结果。退一步讲,既便茶叶金融平台事实存在,并且向有关部门经审查、登记获得相关资质,一旦产生损失也很难挽回。此时的金融投资行为是自愿选择的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,不管产生利润还是经济损失,其后果都要由投资者自行承担,不存在维权的说法。
茶叶金融诈骗就有身边
发生在合肥市的这起茶叶金融诈骗,不是首例,但也不会是最后一例。特别是今年央行发布了严查“脱实向虚,以钱炒钱”行为政策之后,相信会有更多的以“茶金融”为名实施诈骗的黑幕将陆续曝光。切记,任何心存侥幸都是上当受骗的先兆而已,类似的诈骗行为时时都发生在我们身边。
2015年11月份,就在我们沈阳市法库县就曾出现过震惊全国的“沈阳中港茶事件”,当时辽宁电视台经济频道曾进行过相关报道。短短半年时间,这家名为“沈阳中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邮币卡交易中心”的平台,就以邮票、普洱茶等藏品为名,在全国非法吸资达到了58亿元之多,公安部门仅短短几天时间里接到的报案人员就达到了5000余人,预计涉及受害者达数十万人,单项被骗金额从数万到数千万不计其数。
茶圈报事件点评
茶叶,本来就是一种饮品而已,为其赋予了投资收藏的标签,无非只是部分投机倒把者不道德获取利润的伎俩手段而已,我们不否定资金对于茶行业发展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,但也不能因此而失去对价值本身的判断,更不能因为自己投机心理或心生侥幸,为非法诈骗等经济侵占行为留下任何可趁之机。
借野生动物保护公益广告的一句话“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”,我们也奉劝茶圈所有的朋友一句“没有侥幸就没有伤害”,因为一切怂恿你以赚钱为名而花钱的人,都在背后偷偷说“我只在乎你的钱”(反金融网络诈骗公益广告)。
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。当下的茶行业太过于浮燥了,如果手中这杯茶无法浇灭你心中欲火的话,为了安全起见,请姑且不要去玩火。
本文相关文字整理与观点评论皆为茶圈日报原创。未经授权允许,请勿复制粘贴形式转载。